訪談肯尼亞內羅畢大學榮譽教授亨利‧因丹加西博士
以下內容摘錄自2024年10月25日於《聖教新聞》刊登的著名文學學者亨利・因丹加西(Henry Indangasi)博士的專訪。因丹加西博士曾與池田大作會長就世界文學的重要意義進行過深度對談。在此次訪談中,他回顧了文學在塑造全球社會未來過程中不斷演進的作用。
亨利・因丹加西博士
《聖教新聞》:進入2020年代,人類似乎再次面臨那些我們以為已成為過去的危機——疫情與戰爭。在這樣的時代,或許有人會質疑文學是否還具有真正的力量。然而您卻曾宣稱:「詩歌即生命」、「文學即生命」。是什麼驅使您如此熱忱地致力於復興印刷文化?
亨利・因丹加西博士:和您一樣,我對當今世界發生的一切深感震驚。關於文學在這種情勢下能發揮什麼作用,我的回答是:文學能深化並拓展我們的同理心,也就是使我們更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同情心讓我們能從他人的視角看世界,去傾聽、理解他們的故事。
文學界常有人說,被我們視為敵人的人,其實往往只是我們尚未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
一切文學形式都在頌揚那些能將人類團結為一家人的價值觀,其中之一便是和平共處。我認為,那些選擇拿起武器殺戮他人的人,既未曾讀過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未曾將這些作品所傳遞的價值觀內化於心。
《聖教新聞》:您曾盛讚池田會長的《新人間革命》為「世界十大傑出小說」之一,稱其復興了文學中的人本主義精髓。在當今動蕩的時代,您認為這部作品具有的重要意義為何?
因丹加西博士:我在24年前首次讀到英文版的《新人間革命》。當時我就堅信,這部小說成功找回了文學中逐漸消失的人本主義精髓,而人本主義精髓逐漸消失的危機正是發生在20世紀邁向21世紀之際。
小說生動刻畫了感人至深的人際互動。人物之間相互影響的方式深深觸動著我。作品中充滿深刻的慈悲情懷,教導我們生命的尊嚴與價值。無論讀者來自世界何處,都能從人物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從而提升對生命價值的認識。這讓我聯想到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正因如此,我將《新人間革命》列入我心目中的世界十大傑出小說之一。
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是觸及人性共通的本質。從400多年前的莎士比亞,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這些最偉大的作家們都熱情探討著個人與社會的重要關系。
我相信,池田博士的《新人間革命》不僅重申了世界文學的道德基礎,更為人類的未來點燃明燈。
《聖教新聞》:1990年代初,內羅畢大學曾授予池田會長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據悉,正是他的一首詩作成為了評選委員會決定的關鍵因素。
因丹加西博士:在參加大學榮譽學位委員會會議前幾天,我讀到了池田博士寫給納爾遜・曼德拉的詩作――「人道之旗,正義之道」(Banner of Humanism, Path of Justice)。
當我讀到這首詩時,我感受到他深刻理解非洲的心靈。
許多詩人都曾為這位標誌性領袖曼德拉賦詩,但大多聚焦於種族議題——白人主導的種族隔離政權如何囚禁這位為種族平等奮鬥的黑人。然而池田大作的詩歌與眾不同,他捕捉到了曼德拉人格的普世光輝特質。
詩中寫道:
縱使烏雲蔽日
難掩燦爛陽光
縱然身陷囹圄
您不屈的精神
非血肉之軀所能征服* * *
您生命的恢弘氣度
連敵人亦肅然起敬
您胸懷的浩瀚深處
擁眾生同沐朝露您對人類的大愛
綻放璀璨光芒
溫柔卻有力地照亮
眾生生命中躍動的至高靈性
尊嚴如星永駐
我從未想過日本人能真正同理非洲面臨的種族歧視。但這首詩改變了我的看法。
當我把這首詩呈遞給當時的大學副校長時,他立即要求複印給全體委員,並邀請我在會議上闡釋這首詩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要讓大學教授們在學術議題上達成一致並非易事,我自己身為其中一員深有體會。但這一次,委員會竟無一人提出異議。我們全票通過,決定授予池田博士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亨利・因丹加西博士與池田大作會長會晤(2000年7月,東京八王子)
《聖教新聞》:池田會長始終倡導對話的力量,即便在衝突時期也鼓勵各國領袖與民眾進行交流。非洲擁有豐富的口述文學與口語文化傳統,您認為這片大陸是否對這種對話的力量有著與生俱來的重視?
因丹加西博士:自2000年4月以來,我有幸通過內羅畢大學與創價大學的教師交流項目,前往日本創價大學任教。在那段期間,池田博士充滿真誠且富有慈悲心的對話令我深受感動。我堅信,當今世界必須重建「對話文化」。我們開展對話不應只為爭辯,畢竟與我們交流的對象並非敵人。
在非洲傳統中,往往是通過村中長者的反覆商討,直到達成共識來解決衝突。即使是土地所有權、婚姻問題、家庭暴力甚至兇殺等敏感議題,最終目的始終是為了達成和解,而非懲罰或歸咎。
對話中不存在「贏家」,因為「贏」意味著創造敵人。長者們常常援引民間故事與祖先的智慧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經過反覆磋商直至形成共識。這些會議在斯瓦希里語中被稱為「baraza」,是社區成員就公共事務交換意見的平台。此類對話常常汲取我們的民間傳說及祖先的智慧。其宗旨從不在於樹立敵對,而始終是化解矛盾、重建和平與和諧。
《聖教新聞》:池田會長強調向非洲學習的重要性,並稱非洲是引領全球變革、迎來新人本主義黎明的關鍵。對於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青年而言,深入接觸非洲文化至關重要。
因丹加西博士:非洲這片廣袤大陸養育著超過十億的人口,使用語言超過2000多種,幾乎占全球語言總數的三分之一。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豐富的口述文學傳統。
非洲的文壇同樣異彩紛呈,既有塞內加爾開國總統暨著名詩人萊奧波爾德・塞達爾・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這樣的文豪,也有奈及利亞的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作家。
我認為接觸如此多元的文化極具意義。事實上,自2003年春季起,內羅畢大學便開設了日本文學課程,課程內容涵蓋池田博士的作品研讀,以深化學生對日本文化的理解。.
曾有一位修習該課程的學生因深受池田博士著作與日本文學的啟迪,後來成為了另一所大學的教授。
《聖教新聞》:1990年10月,池田會長初次會見納爾遜・曼德拉先生時曾表示,即使南非擁有曼德拉先生這樣非凡的領袖,若不能培養更多有為人才積極參與,國家變革與自立的偉業仍難竟全功。並當即承諾支持教育。因丹加西博士,您能否談談教育與文學的力量在塑造充滿希望的未來中具有的重要意義?
因丹加西博士:我對年輕一代日益喪失閱讀興趣的現象深感憂慮。每當走進大學圖書館,總見學生們埋頭在智慧型手機中,對眼前的書籍視若無睹。那些書冊正靜靜等著被翻閱。
在當今世界,我也對人工智能(AI)與人類的關係感到憂慮。例如學生無需閱讀書籍,AI現在甚至能代替學生撰寫論文。
正因如此,與實體書籍互動格外重要。唯有通過親自閱讀,展卷披覽,才能真正鍛煉思維。
當年我有幸見到池田博士,他淵博的學識與洞見令我震撼。究竟閱讀了多少典籍,才能鑄就如此非凡的人格境界?這讓我驚嘆不已。
我衷心期盼尚未養成閱讀習慣的人們能建立起自己的閱讀文化。特別希望年輕人能接觸文學經典。通過和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他們將能豐富並深化人生。
要彌合當今社會的裂痕,實現和諧與共生,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性與精神的力量。我相信培育這種力量的途徑,正如池田博士始終強調的,都蘊藏於文學與詩歌的使命之中。
亨利・因丹加西博士是內羅畢大學榮譽教授。1947年出生於肯尼亞,自1984年起五度擔任該校文學系主任。2000年4月,他赴日本創價大學擔任為期六個月的客座教授,並長期擔任肯尼亞作家協會(Writers’ Association of Kenya)會長。他與池田大作會長的對談收錄於2001年日本潮出版社發行的日文著作《世界文學對話集》(世界の文學を語る)中。